临沂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文明之风起 沂蒙别样新
文明,是城市进步的标志,是城市发展的灵魂,是城市最美的风景。
近年来,临沂市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道路上,始终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根本遵循,认真落实党中央和省委部署,步步推进,步步矫健,坚持崇德向善、全心为民、常态长效,有效提升了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用精神的力量、道德的力量推动发展、促进和谐、造福人民。
上下同心共创建——坚持常态长效,跑好文明创建接力赛
临沂百思诺(www.bsno.cn)从有关渠道获悉,临沂市历届市委、市政府始终将“全国文明城市”称号作为最高荣誉。每年年初必开创建动员会,领导调研必问创建工作,创建问题优先研究,创建资源优先保障。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定期视察创城,把脉问诊,建言献策。
——强化组织保障。始终坚持“一把手”负责制,成立由市委书记、市长任组长的市创建文明城市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市级领导联系镇街文明创建工作制度,成立迎评工作督导组,为创城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部门履职尽责。各级各有关部门始终按照测评体系要求,聚焦创建任务,主动履职尽责,精心组织实施,狠抓责任落实,高水平、高强度、高标准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各项工作。
——实施精准指导。梳理明确责任清单,制定下发标准清单,查找摸排问题清单,规范开列问责清单,解决好责任部门“谁来干、怎么干、干什么和干不好怎么办”的问题。
——加大考核力度。组织月测评,开展“双十”评选,实行重点工作销号制,将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纳入对市直部门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加大对主要责任部门的制度“硬约束”。
——借助科技手段。创新利用“雪亮工程”视频监控系统、智慧城市平台、市民通APP、“文明啄木鸟”微信群等阵地资源,形成动态监测分析、快速发现问题、高效落实整改的工作模式。2020年共发现反馈问题60234个,年内已全部安排整改。
——坚持德法并举。制定出台《临沂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对不文明行为采取更强有力的约束,为巩固创建成果提供了法律支撑和保障。通过深入宣传,文明行为逐渐成为广泛共识,文明理念逐步实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在文明城市创建、巩固、提升的过程中,全市自上而下推进共建共治共享,激发全民参与热情,撬动社会各方力量,统筹城乡一体发展,构建起“全民参与、全域创建”的工作格局,形成“人人争当城市主人翁,个个都为创城作贡献”的浓厚氛围。
兰山区确立了“城市管理精细化、文明创建常态化”的目标定位,全面开展十大文明创建专项整治行动,环境质量、人文景观不断提升;罗庄区推行了“三个三”精准发力抓文明创建的工作方式,把全区367个村居网格、3024个街巷等微网格和6868名网格员纳入精细化管理,确保了问题第一时间发现、解决;河东区明确了常创、融创和推创“三创”的工作思路,用市民的满意度擦亮城市底色,让文明成为最美风景;高新区建立区级领导干部包片包路段、部门包村包社区常态长效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开展“见底清零”量化达标攻坚行动,不断提升城市精神文明建设水平;经开区精准对标、靶向发力、专人包点,全面开展“本质健康提升工程”,筑牢文明之本,夯实城市之魂……
价值引领育新人——坚持崇德向善,不断提升市民文明素质
价值引领,打造温暖临沂。临沂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创建活动,把核心价值观要求体现到创建工作的各个环节、融入市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之中,大力弘扬善行义举社会正能量,激发市民向上向善向美,擦亮城市文明底色。
培树典型引导人。健全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推荐评选机制,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表率作用,使文明逐渐内化为城市发展的基因,外化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际行动。“十三五”期间,共推出省市级道德模范139名、新时代好少年351名、各级身边好人714名。今年王传喜、徐军、班书举入选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市关工委孤困儿童心理辅导志愿服务团获评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
营造氛围熏陶人。把沂蒙精神作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教材,扎实开展“弘扬沂蒙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十大行动,向全市所有行政村发放《沂蒙精神简明读本》10万余册。在市级主要媒体常年开设“建设全国文明城市共筑
幸福美好家园”“沂蒙人就是好”等专题专栏,聚焦身边典型,反映创城故事,凝聚共识、汇聚力量。加大公益广告宣传力度,并在城市重要出入口、主要路段,设置安放了2000余个中国梦和沂蒙精神雕塑景观小品,有力提升了城市的档次和品位。
文明实践教育人。有文明的市民才有文明的城市。市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城市文明的灵魂。多年来,临沂市面向广大市民持续开展“文明旅游我先行”公益活动,组织“只要你光盘,我就送优惠”“我为光盘下次田”系列活动,发动市民参与“徽章在手、价值观在心”等活动,近30万名群众积极参与。广泛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改陋习树新风”等文明实践活动,婚俗改革走在全省前列,沂水殡葬改革成为全国先进。注册志愿者142万人,数量全省第一。着力提升未成年人的文明素质,组织开展“我与文明共成长”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引导孩子们学礼仪、知礼仪、行礼仪。